价格战打不过?因为你还在研究产品,人家在研究人
走进任何一家五金店,电动工具货架上总上演着无声的戏剧。一边是色彩鲜艳、包装精美的国际品牌,一边是价格亲民、功能相似的中国产品。它们或许出自同一家工厂,却走向截然不同的命运。
这已不是价格的差距,而是思维的鸿沟。当我们在价格战的泥潭里挣扎时,或许该停下来思考:为什么我们拼命把产品做得更便宜,客户却愿意为别人的品牌付出三倍的价格?
答案很简单:当你还在埋头研究产品时,对手早已开始研究人。
中国:这钻头能打多硬的墙?
西方:用户拿到手第一眼会怎么想?
中国电动工具企业大多从To B起家,擅长的是如何将产品做得更耐用、成本更低。他们的目光紧盯着工厂生产线,追求的是技术参数的极致。他们信奉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,只要质量过硬,自然有人买单。
而西方企业却执着于研究完全不同的问题:家庭用户会在什么场景下使用电钻?DIY爱好者更看重哪些功能?他们甚至注意到,多数消费者会根据外观颜色做出购买决定。
这解释了为什么同样是中国制造,贴上外国品牌后就能以三倍价格出售。中国企业卖的是工具,外国企业卖的是解决方案。
当中西企业在谈判桌上相遇,这种思维差异更为明显。
当订单出现问题时,中国企业的第一反应往往是:“我们降价吧”。在我们看来,生意就是赚钱与让利的游戏,价格是唯一的筹码。
而外国客户可能会提出:调整付款方式、改变交货周期、甚至重新设计包装方案。他们视生意为一整套可灵活调整的交易系统。
一个在价格上让步,一个在价值上创新。这才是高端品牌从不参与价格战的底气。
最让中国代工厂感慨的细节是:国外客户下单时,连最后一步的市场宣传物料都准备好了。品牌标识、包装设计、说明书样式、广告素材——所有这些“表面功夫”都已完成策划。
这种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”的策略,揭示了两者对产品本质的不同理解。中国企业认为核心是产品本身,西方企业则认为整个购买和使用体验才是真正的产品。
中国电动工具企业拥有世界级的生产能力,却困于价值链的低端。破局的关键不在于把产品做得更好,而在于重新理解生意的本质。
也许下一次,当下单客户提出降价要求时,我们可以换个思路:“除了降价,我们能否一起设计新的市场方案?”
生意的本质,不是产品的交易,而是价值的共鸣。只有当中国企业开始研究用户胜过研究自己,重视品牌形象不低于产品质量,才能真正实现从“制造”到“创造”的跃迁。
